神秘 “纳米武器” 现身,竟是食源性病原体的 “克星”?
发布时间:2025-04-11 浏览次数:73 分享:
食源性疾病严重威胁全球公众健康和经济发展。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,每年有 6 亿人感染食源性病原体,近 50 万人因此丧命。传统检测方法,如平板培养和聚合酶链反应,存在耗时久、劳动强度大、灵敏度低等缺陷,难以满足快速精准检测的需求。
新型生物传感器 MDC@N-MMCNs 巧妙地将抗菌肽(MDC)与具有类过氧化物酶活性的介孔碳(N-MMCNs)相结合。其中,MDC 能精准识别细菌,N-MMCNs 不仅提供稳定的底物结合位点,还具备高效的类酶催化活性。通过一系列复杂而精细的制备流程,科研人员成功合成了 MDC@N-MMCNs,并利用多种技术对其进行全面表征,证实了该传感器的成功构建。
图 1:从多方面表征 MDC@N-MMCNs,展示其元素组成、磁性、热稳定性、化学结构等特性及 MDC 负载率。
实验数据显示,MDC@N-MMCNs 性能卓越。它对多种食源性病原体,如鼠伤寒沙门氏菌、大肠杆菌、荧光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,具有强大的检测能力,光谱检测限低至 10¹CFU/mL,肉眼可视检测限低至 10²CFU/mL。同时,它对益生菌几乎无杀菌作用,能有效排除干扰,展现出高度的特异性。在稳定性方面,即使储存 60 天,其过氧化物酶活性仍能保持初始值的 91.38%。此外,该传感器的细菌捕获率高达 93.73%±3.30%,能高效富集和清除细菌。
图 2:对比 N-MMCNs 和 MDC@N-MMCNs 的过氧化物酶活性,显示 MDC@N-MMCNs 稳定性及细菌富集、杀菌效果。
图 3:呈现经 MDC@N-MMCNs 处理后不同浓度鼠伤寒沙门氏菌的活力变化,体现其富集和杀菌能力。
图 4:证实 MDC@N-MMCNs 比色传感器对食源性病原体检测的特异性,且在牛奶基质中检测效果良好。
为了实现更便捷的检测,科研团队将 MDC@N-MMCNs 与纸质传感器和智能手机 APP 集成。纸质传感器成本低廉、操作简单,智能手机 APP 则赋予其定量监测的能力。检测时,只需将食源性病原体与 MDC@N-MMCNs 孵育,利用外部磁场分离后涂在试纸基上,加入过氧化氢显色,再用手机拍照,通过 APP 分析颜色信号,就能快速得出细菌浓度。整个过程操作简便,检测限低,且无需昂贵仪器。
图 5:介绍基于 MDC@N-MMCNs 的纸基传感器应用,包括材料选择、检测限及智能手机辅助检测流程。
MDC@N-MMCNs 生物传感器在食品安全监测领域潜力巨大。它特别适用于资源有限的环境或现场快速检测场景,为保障食品安全、降低食源性疾病发生率提供了有力支持,有望推动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革新与发展。
参考文献:Sun S, Feng Y, Li H, et al. A novel biosensor MDC@ N-MMCNs to selective detection and elimination of foodborne bacterial pathogens[J]. Analytica Chimica Acta, 2025: 344008.
来源: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,作者~徐礼龙。